○ 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粮食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.2万亿斤以上,粮食生产迈上了新台阶,但粮食生产出现滑坡的风险仍然存在
○ 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,对未来粮食供求形势不能过于乐观。一定要“稳”字当头,稳定粮食产量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稳定政策
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压舱石、稳定器。当前,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、经济运行下行压力较大,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,特别是稳定粮食生产、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尤为重要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,夯实农业基础,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。
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确保近14亿人吃饭不出问题,始终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吃饭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粮食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.2万亿斤以上,粮食生产迈上了新台阶。但是,粮食生产出现滑坡的风险仍然存在。当前种粮比较效益持续走低,一些农民不愿意种粮,工商资本下乡基本也不种粮。此外,粮食连续多年丰收,一些地方盲目乐观,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有所抬头,对保持粮食继续增产的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。
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军认为,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,虽然我国粮食库存处于高位,但是2018年粮食库存消化速度远超预期,未来对粮食供求形势不能过于乐观。一定要“稳”字当头,稳定粮食产量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稳定政策。
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稳定粮食产量,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,推动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落实落地,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.5亿亩。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,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,健全产粮大县奖励政策。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,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.46亿亩以上,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。对此,李军说,2019年,国家将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,继续实施小麦、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,完善玉米、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,强化农业信贷、保险等支持政策,这些好政策让种粮农民吃上了“定心丸”。
“在稳住粮食生产的基础上,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,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。”李军说,近年来,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,农业结构不断优化。2018年,我国调减非优势区水稻800多万亩、玉米400多万亩,大豆种植面积连续多年增加,粮改饲面积达到1430万亩,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000万亩,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。
目前,我国仍然存在大豆产需缺口较大,玉米工业消费快速增长,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等问题。因此,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优化农业结构,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转变。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,推动优粮优产、优粮优购、优粮优储、优粮优加、优粮优销“五优联动”,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粮油品种。
此外,我国还需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,破解高产和优质之间存在的矛盾。近年来,科技对我国农业的贡献率逐步提高,2018年,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.3%,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%,为农业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但与发达国家普遍高于70%的贡献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主任涂圣伟认为,目前,我国已经走到了依靠科技实现质量兴农、效益兴农、绿色兴农的历史阶段,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,提高农业供给质量。要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,推动生物种业、重型农机、智慧农业、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,继续组织实施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大豆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,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国产草种,挖掘品种、技术、减灾等稳产增产潜力,保障农民种植收益。
涂圣伟说,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,就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,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,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,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,健全保障体系,提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。
“粮、棉、油、肉、糖、奶是人民生活不可离开的重要农产品。我国人口多、资源少,完全自给自足做不到,合理利用国际资源是必要的。但是一定要认真研究哪些农产品需要进口,哪些农产品自己可以生产。”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超认为,要将稻谷、小麦作为必保品种,稳定玉米生产,确保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。棉花、油料、糖料、天然橡胶等大宗农产品比较效益低,要在提质增效基础上巩固生产能力。要积极发展国际贸易,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,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,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,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。(经济日报·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)
往事中国网版权所有